学习先进典型 用心用情服务——费维安:立足本职 围绕中心 做好“三种人”
发布时间:2022-06-08 15:04:27来源:云南省委老干部局阅读:
费维安,男,汉族,1978年11月出生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1996年8月参加工作,199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组织的安排,2011年12月起任中共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10年来,他始终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坚持立足本职、做好老同志的“贴心人”,服务社会、做好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铺路人”,围绕中心、做好群众脱贫的“引路人”。

\
 
立足本职,做好老同志的“贴心人”
 
云县共有离退休干部2378人,其中:离休干部12人,有离退休干部党员1204人,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21个,有市级示范党支部2个。10年来,在抓好面上工作指导的同时,重点服务好离休及处级以上退休老同志,他对老同志的个人简历、兴趣爱好、家庭人员情况都了然于胸,10年如一日,老同志都把他当成了“贴心人”。始终坚持政治引领。他始终坚持组织老同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引导老同志不忘革命初心、永葆政治本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远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10年来,无论是集中学习还是组织老同志参加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只要无重大特殊情况他都会亲自参加。认真落实“两项待遇”。他始终坚持落实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为老同志传阅文件、订阅报刊、组织参加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坚持重要节日走访和日常走访,落实好老同志的各项待遇补贴。老同志和老同志家属有困难找他,他从来都不会推托,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如:离休干部张长山摔倒但死活不到乡镇卫生院包扎治疗,医生又因行业管理不愿意出诊,在他的协调下问题得以解决;后来老人又开始发高烧需转院治疗,他又帮助联系了市人民医院。10年来他还协助20名老同志家属办理了老同志的后事。坚持引导老同志积极参加正能量活动。他先后组织了老同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活动,组织了“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和“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专题调研活动,积极组织老同志开展银发志愿服务。2021年4月,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成“云县红色老兵宣讲团”用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深情讲述了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带领大家一起回顾艰苦岁月中共产党人呕心沥血的奋斗史,追寻革命先辈的闪光足迹,宣讲团走进校园、机关、乡镇,开展宣讲3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万余人次。

\
 
服务社会,做好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铺路人”
 
为让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他为办好云县的老年教育不断的积极努力,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铺路人”。目前,云县现有县级老年大学1所,有在聘教师25名,学员436人次,开设11个专业13个教学班。挂牌成立6所老年大学乡镇分校、27个老年大学村学习点。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学的主阵地。抓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让学员进得来。他积极汇报,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老年学员心情更加舒畅,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并坚持开门办学,不受时间、文化条件的限制,随时招收入校。 抓教学,解决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他积极协调,创新教师聘用,整合了25名师资力量,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始终把握老年教育的时代性、多样性、群众性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寓教于活动之中。抓活动,解决学与用的问题,让学员学得好。他始终坚持以活动求生存,以活动求发展,以活动凝聚人气,以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不断增强活动的渗透力、吸引力和社会的影响力,以“四个一”的活动形式,不断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即:创作一首校歌,凝聚团队精神;成立一个艺术团,展示对外形象;创办一份简报,搭建学习平台;组建一支小乐队,丰富课外内容。10年来,县老年大学开展种类文化下乡慰问演出近60多场次,为群众写送春联20000余对。

\
 
围绕中心,做好群众脱贫的“引路人”
 
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根据组织的安排,他担任云县茶房乡村头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从农村走出去的他在16个月的驻村工作期间认真贯彻省委、市委和县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用心用情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通过与村两委的共同努力,村头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村头村于2018年7月16日接受了国家第三方的实地检查评估验收,他也被临沧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临沧市脱贫攻坚奖“驻村扶贫优秀工作队员”荣誉称号。走村串户、熟情况、找贫因。驻村以后,他就和工作队员以及村两委干部一起,走村串户,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户长会议,与党员、组干部、村民代表和普通群众座谈,听取意见,熟悉村情、民情。通过走访座谈了解,人多地少、群众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是制约村头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强基础、促脱贫。在掌握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及时召开村两委会议,进一步完善村脱贫攻坚规划,并积极向上汇报,先后争取到沪滇合作、四位一体、示范村、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项目支持,夯实了脱贫基础。实施基础设施工程。争取乡村公路通畅公路7公里,村组公路建设19公里;争取实施村内户外道路15.5公里;新建教学楼一幢700平方米,投资140万元;完成易地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940万元;建成公厕6间,垃圾焚烧池11个;建成防洪排水沟3.5公里;完成安置点人饮工程建设投资40万元;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间,面积120平方米;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6个。实施产业发展工程。改造茶园1600亩,种植桑树240亩,种植龙胆草800亩;向122户贫困户发放5000元产业发展循环金发展种养殖业;组织贫困群众参与各类技能培训4次,培训500多人次,外出务工收入达631.23万元;通过入股蚕桑加工企业,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005万元。实施安居住房工程。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新建78户,加固改造32户,易地扶贫搬迁27户,非四类人员新建、改造住房36户。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面积1025.4亩;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7套、节柴灶104台;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完成优质水果种植项目征地200亩。精诚所至、见成效、脱真贫。村头村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任务、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并通过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安居住房、生态保护等工程,群众的获得感得到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农民收入稳步增加,2017年末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 2019.27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0020元,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14人,贫困发生率为1.53%,116户脱贫户和非建档立卡户均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通过了国家第三方的实地检查评估验收,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
X

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49号  邮编:650032  电话:0871-63993715,6399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