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典型风采 > 正文
带领乡亲致富是我的责任——记西畴县兴街镇岔河小学退休教师刘超仁
更新时间:2020-04-02 11:39:18来源:云南老干部网阅读:

    刘超仁同志是西畴县兴街镇岔河小学退休教师,现任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党支部委员。他51岁从教师岗位退休回到家乡兴龙村,20年来,始终坚守为民初心、担当为民责任,带领群众因地制宜苦干实干,把昔日“山头无帽子、山腰拉肚子、山脚盖被子,村中无池子、喝水靠担子,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赊借”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文明村。刘超仁同志先后被评为“文山州优秀共产党员”“文山州创建生态优秀个人”“云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老骥伏枥痴心向党
    1999年,江龙村缺水少土,生存条件很差,全村年人均收入还不到300元,群众年复一年地过着“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的贫困日子,是一个拎着口袋四处借粮充饥度日的“口袋村”。面对父老乡亲的贫困状况,刘超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有了一个念头——村里不能这样落后下去,不能让父老乡亲坐等受穷,必须得想办法改变父老乡亲的思想和观念,动员大家改变贫困面貌。
    “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怎样才能让群众相信我?”刘超仁左思右想,深切感觉到只有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才能真正带领群众,于是萌生了入党的念头。当时,有很多人心生疑问,就连他自己的老伴儿也对他说:“你都退休了,这么大年纪入党还图什么啊?”对于这些疑惑,刘超仁这样回答:“我入党不为什么,只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2004年,经过组织考察,刘超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支委换届时,还被选为支部委员。
    入党后,刘超仁坚守为民初心,担当群众信任责任,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道,积极建言献策,认真谋划着村里的发展。他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说服和鼓动整个支部带领群众自建小康村,带领群众开展农村综合整治,积极推动兴学重教……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肩负起带领群众实践探索脱贫致富新路的重任,一路前行、奋斗不息。
种桔闯出致富门路
    江龙村地少地贫,光靠种粮群众增收不容易、致不了富。刘超仁一直在琢磨怎么调整种植结构、向土地要效益,怎么拓宽产业门路增加致富渠道,让群众能够持续增收,真正摆脱贫困。
    刘超仁私下请农技人员咨询论证江龙村适合发展什么样的种植产业,发现这里气候适合桔子生长。于是,他动员群众引种桔子,但群众疑虑重重:就那么点地,种了桔子,粮食从哪里来?种出桔子卖到那里去?他经过反复动员,有8户人家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桔苗种了下去,经过精心管理,桔子挂果,果大汁多又甜,卖了个好价钱。简单一算,种一年桔子比种10年稻谷还划算,群众沸腾了,纷纷要求跟着种桔子。刘超仁瞄准时机,及时建议党支部,把桔子列为江龙村重点产业,开展规模化种植。在支部的支持下,他积极组织村民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种植技术,从建水引进桔苗栽种,经过几年发展,全村种植了460多亩,七、八个品种的桔子、柚子等,桔子等经济林果的种植不仅为江龙村增添了绿色的生机,还为乡亲们栽下了“发财树”“摇钱树”,每年可为群众户均增收上万元。
    为了壮大产业基础,刘超仁和支部班子又积极组织群众外出务工,买车搞运输,开展生猪养殖和自主创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如今,全村68户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没有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昔日的“口袋村”甩掉了“贫困帽”,成了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富裕村。
倾力筑梦美丽乡村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刘超仁多次向支部建议,向上级积极申请把江龙村列为新农村建设村,但因为当时建设指标有限,群众的愿望未能实现。面对暂时没有新农村建设指标的困境,刘超仁并没有因此却步,而是时刻把群众的期盼放在心上,多次在支部会议上强烈建议:列入新农村建设指标要干,暂时未列入指标也要干。他积极说服和鼓动整个支部带领群众自建新农村,用“小康是干出来,不是等靠要来的”的目标动员群众,率先在全县轰轰烈烈地掀起了自建小康村的热潮,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到江龙村参观学习的其他村的村民络绎不绝,为全县小康村建设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作用。
    借助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东风,刘超仁在支部的带领下,积极组织群众对全村的“山、水、林、田、路、村”进行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村村建池子、村庄移位子”“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他逐家逐户做思想工作,组织村民制定了村规民约,通过连年实施封山育林和禁砍禁伐,使涵养水源的树木得到了保护。从2005年起,原来已经干涸了的水井又有了新的水源。他带领全村群众扎实苦干,建设沼气池71口、人畜饮水调节池1个,安装自来水输水管道4.2公里,硬化村庄道路2.5公里,改造“三保”台地180多亩,修建三面光沟4200多米,建成占地146平方米的科技文化活动室。
    江龙村从实施新农村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以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32%提高到现在的80.4%,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明村、生态村。
心系教育情牵学子
    身为退休教师的刘超仁,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江龙村脱贫致富后,他把心思放在娃娃身上,积极呼吁、多方筹划,在他的建议下,经村党支部提议、村民共议,江龙村成立了全州唯一的村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江龙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积极宣扬兴文重教理念,宣传教育群众重视教育、关心儿童成长。每当“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就对村里在读的优秀学生和考上大学青年进行表彰奖励,对未获得奖励的学生也发一些学习用品,激励、引导孩子认真读书、立志成才。2000年前,江龙村没有一个大学生,就连高中生都很少,现在全村共有本科生5人、专科生4人,这里面也有刘超仁的一份功劳。
    当西畴县委决定成立“西畴精神”宣讲团,想要聘请他为宣讲团成员时,刘超仁二话不说,在古稀之年毅然加入宣讲团,成为了团里年纪最大的成员,多次受邀到县内和其他县(市)宣讲西畴精神,今年以来,还先后随团到保山、怒江、昭通、上海等地宣讲,深受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赞誉和好评。
    如今年过七旬的刘超仁,看着全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改观,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感到很欣慰。面对群众的赞扬和夸奖,他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是要把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作为自己最大的责任,多为群众着想,多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才算得上是一名称职的、合格的党员。”这就是刘超仁老人56岁入党并一直践行的初心和使命。(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49号 邮编:65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