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新时代科技兴农的“奋斗者”——记昭通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王声荣
更新时间:2020-04-03 14:33:32来源:云南老干部网阅读: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将自己全部奉献给昭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退休后12年如一日扎根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把昭通市老科协打造成了离退休干部发挥正能量的重要平台,把科技的因子注入了昭通农业农村发展的血脉里,用一点一滴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科技扶贫之果。他就是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王声荣。
老骥伏枥发挥光和热,他是老科协团队的“引路人”
“要安享晚年,更要老有所为”是王声荣的养老价值观。2007年,王声荣同志从市人大农工委主任岗位退休后,受聘成为昭通市老科协的顾问,2014年换届后任会长。为了昭通科技事业的发展,他克服了爱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困难,扎根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引领着全市老科协在助力实施“科教兴昭”战略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在提升群众科学素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动科技扶贫的一线战场秀出了夕阳风采。担任会长以来,王声荣不顾山高路远,先后深入昭通九县一区一市进行调研,全程指导督促7县(区)老科协成立,改变了昭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发展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状况。在他的带领下,昭通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先后被省科协、省老科协等评为“先进学会”,成为昭通市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的示范点。
夕阳光辉洒遍田间地头,他是科技兴农的“践行者”
王声荣深知,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没有后劲的脱贫。为此,他把产业培育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率领团队全力以赴。为倾心打造富民强市的苹果支柱产业,他带着资料、扛着苹果样品多次到有关部委汇报,争取多方支持,积极参与“红富士”优质苹果推广种植,推动实现40万亩苹果种植,帮助老科协多家会员建设交易场所、物流中心,为昭通苹果产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培植榛子产业,他全力组织引种大榛子在全市18个不同区域试种,从52个品种中筛选出4个最适合昭通种植的良种,在零下3摄氏度的试验地里,不顾寒风刺骨,手把手指导农户育苗、养苗。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他广泛调研,发现养蜂产业可成为农户脱贫摘帽的短平快项目,他带领协会会员帮助威信县斑鸠村联系示范户任正春建设“中华蜜蜂养殖研究基地”,推动该村养蜂1100多箱,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食品“寿环土蜂蜜”的认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他带领协会组织开展了系列养蜂培训,2018年全市养蜂发展到8万多群,养蜂成为了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为了培育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他常年奔走乡村,带领会员创建了31个科技示范联系点,积极培养依靠科技支撑、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运营的科技扶贫典型,成功帮助昭阳区花鹿坪村农户施宗成开办年出栏量达1200多头的规范化黄牛养殖场,黄牛日增重达4.3斤,达到全市养牛一流水平,带动周边102户贫困户通过养牛实现脱贫。他还带领协会团队,指导会员种植了优良核桃1.1万亩,选育推广了庆丰1号、2号优质核桃良种高枝换头5万多亩,庆丰1号核桃获2018年云南省坚果博览会金奖。
建言献策助力地方发展,他是政府决策的“参谋者”
作为昭通发展的亲历者、建设者,王声荣熟悉昭通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为贯彻落实昭通市委、市政府打好生态、绿色、宜居“三张牌”的重大部署,搞好水生态文明建设,他主持开展了《昭通市中小(一)型水库管理调查报告研究》《昭通市小流域雨洪关系研究与运用》《昭通市降雨洪水规律研究与应用》3个课题研究,其中一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一项成果经云贵川三省资深水文水利专家评审验收,认为可为中小流域洪水预报、中小型水库防洪提供科学借鉴,具有较好应用前景。他关心地方发展,自任职老科协会长以来,带领老科协团队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群众关心事宜,主持撰写了50余个建言报告,有21个受到昭通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吸纳。他率先提出“调冷水河水引入昭通城给市民饮用”的建议,得到省里列项,投入了6亿多元建成了黑石罗水库和沟渠;他撰写的“治理乐居河、冷水河,增加耕地4000亩”的建言,得到采纳列项;他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的“利用渔洞水库用于下游发电之水美化昭通城,结合治理利济河、秃尾河,提升城市品位”的建议,被列入润昭工程规划;他组织调研撰写的“加强昭鲁城周面山绿色生态条带建设”的报告,受到昭通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市政府拨出1000万元给昭阳区作为绿化造林专款……5年来,他亲自撰写了论文、简报110多篇,有多篇被国家、省级有关部门选用和交流,所写“全力把科技扶贫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等9篇论文在省老科协召开的会上作了发言,主持撰写出版了书籍《洒渔河》《同铸辉煌》《科技缘》,受省林业厅邀请,完成了科技丛书《榛子》的编写。(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