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典型风采 > 正文
峥嵘岁月下的金色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
更新时间:2020-03-30 16:55:12来源:云南老干部网阅读:

    戴永年,男,汉族,1929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永年同志1947年考入云南大学矿冶系学习,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九九整肃”时期,转移到通海做地下工作,担任“路灯社”(共产党地下组织)组长、通海县第一区人民政府主席,在参加滇中游击队阻击国民党26军的战斗中颈背中弹负重伤。1950年云南大学复学后,回云南大学继续学业。1951年毕业,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1954年随云南大学矿冶系调整至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任教至今,从事锡冶金和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60余年。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戴永年同志政治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谨记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信念,用教育与科研成果服务于民,多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立德树人,培育满园桃李
    戴永年同志60年来一直奉献于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行业领军人才。他于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至2019年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75人及大量的本科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已成为真空冶金专家、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服务于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
    戴永年同志率先在国内开设了“锡冶金”和“真空冶金”课程及实验,编著了我国真空冶金史上的第一部系统专著《真空冶金》,于199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评选的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以戴永年同志为首合著的35万字的《锡冶金》成为我国第一部锡的系统专著,被列于国家优秀科技书目。他主编了29万字的高校教材《有色金属真空冶金》;1999年出版的《有色金属材料真空冶金》被列入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2007年主编出版《金属及矿产品深加工》;2009年主编出版了《二元合金相图集》。这些书集合了戴永年同志半个世纪以来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为培养我国有色金属真空冶金人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如今,已是90岁高龄的戴永年同志仍然坚持每天到学校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对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他经常会亲自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与相关老师和学生进行探讨。近年来,戴永年同志曾先后两次捐出个人积蓄总计60多万元,为昆明理工大学分别设立了创新基金、创建“双一流”大学专项基金,助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深耕科研,冶炼金色人生
    在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戴永年同志提出了真空蒸馏金属物料分离元素的判据、气液相平衡成分图、合金中各元素挥发量间的关系等金属在真空中气化分离的理论,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起到广泛的指导作用。他带领的团队研制成功粗铅火法精炼新技术,简化了精炼过程。他改革了锡、铅、锌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戴永年同志于1979年主持创建了真空冶金研究室,1989年更名为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该实验室于2004年被云南省政府批准为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国家首批启动建设的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也是第一个依托高等学校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行而无文,行之不远”,戴永年对数十年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深入总结,2009年出版了《戴永年论文选》,先后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30项。基于戴永年同志所取得的教学科研成绩,他曾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一、第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一、第三)、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排名第一)、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云南教育功勋奖、云岭先锋奖章、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7项、中国真空学会“1994年科技成就奖(HAYASHI AWARD)”1项,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造福社会,筑梦材料产业
    戴永年同志在60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始终践行 “立于德,成于学,展于创,益于民”的治学育人理念,矢志不渝致力于创新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果,以求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做贡献。面对当前我国新材料发展的短板弱项,戴永年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新材料产业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常讲,“先进技术、新材料是用钱买不到的,必须自力更生”。云南怒江州泸水市硅矿丰富,是我国发展硅材料生产地的不二选择,2004年,为帮助怒江硅工业园区规划及建设,当时已经75岁的戴永年不顾路途艰难,多方奔走,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设。
    同时,戴永年同志为云南省冶金行业、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其中包括大力发展金属及矿产品深加工、锂离子电池及电动汽车、冶金法生产多晶硅、有色金属的高效清洁冶金及其二次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并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戴永年同志发明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在国内80多个单位及美国、英国、西班牙、巴西、玻利维亚和东南亚等国家推广应用百余台/套,改革了锡、铅、锌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已创经济效益累计超过数百亿元。(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  

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49号 邮编:65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