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家风家教 垒砌和谐家庭
发布时间:2022-09-14 14:33:49来源:宜良县委老干部局阅读:
杨秀珍,1948年参加解放军,在华北军区十八兵团医训队学习后,参加了解放华北的太原战役,后转战西北和西南,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大西南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334联队护士班长兼女生班长,多次立功受奖。1982年退役离休。杨秀珍配偶赵振家,与她是同一部队的战友,多次立功受奖,1989年离休,2012年病逝。

杨秀珍于1930年出生在山西省太谷县,她对子女教育源自从小耳濡目染孟母育子的故事。因为,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孟母仉氏亦是太谷县人,确切地说是太谷东西仉村人。孟母是中国“贤良三母”之首,“孟母三迁”的故事对她影响很深。
1953年,杨秀珍夫妻俩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在云南省宜良马街参建解放军58医院,期间,二人恋爱、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小家庭。孩子出生以后,孩子的奶奶、外婆还在世,杨秀珍夫妻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心照顾、孝敬老人,以身教引导子女懂得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婚后的杨秀珍育有4个子女,为了孩子的成长,夫妻俩特别注重家庭、家风和家教。
杨老孩子小的时候,她带着女儿钩花、织毛衣,她老伴带儿子们做小凳子、椅子等木工。这样,不仅补贴了家用,而且给孩子们灌输了勤俭持家的传统,还培养锻炼了孩子们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现在,杨老子女都会裁衣服、修水电及电脑音响设备。

杨秀珍常跟她子女讲:“大英雄、大科学家都是普通人,他们从小爱学习,善于学习,有志向,有毅力,不怕困难,所以才会成长为英雄和科学家。”子女们受到鼓励,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无论是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她的子女成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家里老四在军医大学读书时,春节放假回家,其他家人都围着唠家常,十分热闹,但独有老四沉迷于学习,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不受干扰。现在回想,这些点滴故事,便是杨老家风培养了子女专注的精神。
1966年至1976年10年里,杨老夫妻不是进学习班,就是下放农场。在这样的环境下,子女在入团、入党、下乡、招工、提干等问题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杨老夫妻始终保持正直,坚信正义,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子女坚守优良品行,努力前行,高考恢复后,她的子女先后考上中专、大学。
杨老夫妻从战争年代不畏生死、勇于奋斗,和平年代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给子女灌输的的家风家教是:要认真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宁愿多干也不抱怨,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们坚持用这样的工作作风和理念,教育和引导后代成人、成才,女儿、次子从政,担任领导干部,严于律己,身清气正,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敬业奉献;长子自主创业,依靠自学的机电知识,创建了汽修厂,诚信经营,生意兴隆;搞科研的小儿子,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后,赴发达国家发展多年,从事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超过20多年,在CAR-T和TCR-T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重要成果。几年前,小儿子遵从父母鼓励其回国发展的意愿,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带领团队回国创业,报效祖国。
现在,子女还不时地问杨秀珍:“小时候你们没怎么管我们,怎么大家发展的都还不错?”她慈祥地说:“孩子!父母是你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会跟学跟做。有了你们后,我和你父亲家教方式就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言传身教、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正面鼓励引导。”
杨老的孙子、外孙们也受家风的熏陶传承,全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有一个孙子努力刻苦,全额奖学金考入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就职于全球有名的咨询公司任高级主管。外孙云南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历经磨难,终成为事业有成的专业摄影摄像师。此外,杨老家每年都开家庭会议,向杨老通报子女各家重要事情,讨论需要解决的家庭问题,检查落实家教情况,规范家人言行,约束家人举止等等。她家人说:“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家风,培养家人健全人格,塑造家人良好素养。”
杨老的家风虽然没有写在纸上,没有贴在墙上,但时刻贯穿在全家人的言行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里每一个人,铸就了如今和谐美满的大家庭,并一代影响着一代,一代传承着一代。

杨秀珍于1930年出生在山西省太谷县,她对子女教育源自从小耳濡目染孟母育子的故事。因为,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孟母仉氏亦是太谷县人,确切地说是太谷东西仉村人。孟母是中国“贤良三母”之首,“孟母三迁”的故事对她影响很深。
1953年,杨秀珍夫妻俩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在云南省宜良马街参建解放军58医院,期间,二人恋爱、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小家庭。孩子出生以后,孩子的奶奶、外婆还在世,杨秀珍夫妻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心照顾、孝敬老人,以身教引导子女懂得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婚后的杨秀珍育有4个子女,为了孩子的成长,夫妻俩特别注重家庭、家风和家教。
杨老孩子小的时候,她带着女儿钩花、织毛衣,她老伴带儿子们做小凳子、椅子等木工。这样,不仅补贴了家用,而且给孩子们灌输了勤俭持家的传统,还培养锻炼了孩子们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现在,杨老子女都会裁衣服、修水电及电脑音响设备。

杨秀珍常跟她子女讲:“大英雄、大科学家都是普通人,他们从小爱学习,善于学习,有志向,有毅力,不怕困难,所以才会成长为英雄和科学家。”子女们受到鼓励,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无论是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她的子女成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家里老四在军医大学读书时,春节放假回家,其他家人都围着唠家常,十分热闹,但独有老四沉迷于学习,一个人在角落里看书,不受干扰。现在回想,这些点滴故事,便是杨老家风培养了子女专注的精神。
1966年至1976年10年里,杨老夫妻不是进学习班,就是下放农场。在这样的环境下,子女在入团、入党、下乡、招工、提干等问题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杨老夫妻始终保持正直,坚信正义,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子女坚守优良品行,努力前行,高考恢复后,她的子女先后考上中专、大学。
杨老夫妻从战争年代不畏生死、勇于奋斗,和平年代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给子女灌输的的家风家教是:要认真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宁愿多干也不抱怨,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们坚持用这样的工作作风和理念,教育和引导后代成人、成才,女儿、次子从政,担任领导干部,严于律己,身清气正,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敬业奉献;长子自主创业,依靠自学的机电知识,创建了汽修厂,诚信经营,生意兴隆;搞科研的小儿子,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后,赴发达国家发展多年,从事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超过20多年,在CAR-T和TCR-T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重要成果。几年前,小儿子遵从父母鼓励其回国发展的意愿,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带领团队回国创业,报效祖国。
现在,子女还不时地问杨秀珍:“小时候你们没怎么管我们,怎么大家发展的都还不错?”她慈祥地说:“孩子!父母是你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都会跟学跟做。有了你们后,我和你父亲家教方式就是营造良好家庭环境、言传身教、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正面鼓励引导。”
杨老的孙子、外孙们也受家风的熏陶传承,全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有一个孙子努力刻苦,全额奖学金考入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后就职于全球有名的咨询公司任高级主管。外孙云南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历经磨难,终成为事业有成的专业摄影摄像师。此外,杨老家每年都开家庭会议,向杨老通报子女各家重要事情,讨论需要解决的家庭问题,检查落实家教情况,规范家人言行,约束家人举止等等。她家人说:“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家风,培养家人健全人格,塑造家人良好素养。”
杨老的家风虽然没有写在纸上,没有贴在墙上,但时刻贯穿在全家人的言行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里每一个人,铸就了如今和谐美满的大家庭,并一代影响着一代,一代传承着一代。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