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眠山墓地考古发掘看鹤庆古代火葬文明
发布时间:2022-03-14 16:22:17来源:云南老干部网阅读:
从古往今,人们视生死为大事。人死后的葬俗葬制,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相应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了人类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古代葬俗葬制,对于促进现代殡葬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有史料显示,鹤庆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然而,我们熟知的土坑棺葬俗制,则是明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历时不过500余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象眠山、海北坪、辛屯西登坡头等地,人们在施工劳作中偶有火葬罐出土,但数量零星,缺乏专业研究,人们对明代以前漫长岁月里,鹤庆境内葬俗葬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所幸象眠山墓地的专业考古发掘,向我们揭示了鹤庆古代先民的葬俗葬制,丰富了白族历史文化。
2004年8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拟建的大丽铁路沿线进行文物调查中,发现了鹤庆象眠山火葬墓地,2005年,联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鹤庆县文物管理所,对铁路经过墓地内长140米,宽20米的范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3650平方米,清理墓葬28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13673件(含货币海贝12960枚)。发掘情况表明,该墓地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墓葬密集,平均每平方米探方有0.76座,最密集处100平方米探方内有270余座,每平方米达2.7座。二是延续使用的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墓葬从下至上层层叠压,互相交错,前后延续关系清晰。墓葬附近出土成片的炭灰坑和炭灰层,提供了古人焚尸葬骨的实证。发掘结果证明,墓地是白族先民的火葬遗存。出土这样大面积、高密度、延续使用年代久远、遗存完整的火葬墓地,实属罕见,为研究鹤庆乃至大理白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史料。墓地发掘中期,笔者曾到现场作过认真调查,就相关问题请教了考古专家。
象眠山墓地是古人心目中的风水宝地,位于金墩乡境内象眠山向东北延申尾脉的坡台地上,地势平缓开阔,坐东南,面西北,背靠山岭,面临漾水,鹤庆坝子一览无余。墓地距龙华山寺庙仅一公里许,古时候墓地与龙华山之间漾弓江新河尚未开挖,象眠山尾脉和龙华山连为一体,墓地与寺庙相望,梵钟相闻,佛教氛围环境极佳。墓地与附近白族村庄距离适中,便于祭祀和管理。优越的地理环境,是该墓地延用千余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墓地棺葬层以下是火葬,就是尸体焚烧后把烧骨装入陶罐内,在墓地上挖个适当土坑埋葬,不留坟头。根据发掘的文化土层结构和葬具的时代特征,考古研究把象眠山墓地火葬习俗历史演变划分为四个时期。
葬在最底层的为第一时期,其年代约为南诏国晚期至大理国中后期,距今约1200年至900年。葬具为红土烧制的红黄陶罐,火候较低,工艺简单,大小不一,无佛教装饰纹饰,为生活实用器具,而不是专用葬具,陪葬品极少。随后葬具上出现刻划的莲花纹,发展到佛教色彩装饰手法多样。这些信息说明,这个时期火葬已成习俗,但社会生产力还较低,人们生活艰难,人死后只得把生活日用陶罐作为葬具安葬死者。这期间佛教开始逐渐在民间传播,开始影响社会精神生活,殡葬习俗逐渐形成佛教色彩。南诏国在鹤庆设谋统郡,大理国改设谋统府,传说中的祖师开辟鹤庆,就是以这个时期为时代背景。
葬在最底层上面的一层为第二时期,其年代约为大理国后期至元代末年,距今约900年至700年。这个时期显著变化是红黄陶葬具逐渐减少,出现大量的绿釉葬具,这种陶是在红陶表面上一层绿色釉,陶罐器形敦实饱满,绿色光亮,佛教色彩浓郁,出现莲花、宝相花为代表的佛教艺术装饰,出现压花、粘花雕塑等工艺。葬具由单罐发展到内外罐套装,就是装烧骨的内罐放入稍大的外罐内,再盖上盖子,外罐保护内罐,已是专用葬具。罐内烧骨有的贴一道金箔,有的书写朱砂梵文咒符,多有陪葬品。这个时期的葬俗变化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出现了专业生产葬具的作坊和市场,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普遍使用专用葬具,富有人家能用贵重的金箔陪葬死者。二是佛教已在民间盛行,佛教文化影响已在葬俗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应的历史背景是,这个时期统治阶级大肆倡导佛教,民众普遍信佛,鹤庆境内的元化寺、龙华山寺庙群等佛教场所已发展到鼎盛时期。
处于绿釉葬具的上一层为第三时期,其年代约为明初至明中后期,距今约700年至500年。这段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绿釉葬具开始衰退,灰陶葬具逐渐形成主流。灰陶是我们熟悉的瓦泥烧制品,其硬度高于红黄陶。灰陶葬具仍沿袭内外罐套装型制,器型简洁,佛教色彩装饰减少,部分罐内烧骨仍贴金箔、朱书,陪葬品增多,出现铜铁锡制品。这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明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逐渐加强,儒学文化向西南地区强势传播,出现儒释道并存的文化局面。
处于灰陶葬具层以上、棺葬墓以下的一层为第四时期,其年代约为明末至清初,距今约500年至400年。这期间,灰陶葬具逐渐消失,代之以黄釉葬具,这种陶具用高岭土烧制, 质地坚硬,形状美观,佛教色彩装饰趋于消失,部分装饰十二生肖形象或梵文印模。后期多单罐,无装饰花纹,似生活用具而非专用葬具,表现为火葬习俗衰退。这个时期儒学文化在白族地区已形成主导地位,佛教趋于淡化,棺葬俗制开始全面推行。
以上四个时期葬具葬俗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前后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包容,彼消此长。
上述火葬墓传递的历史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古人殡葬习俗的大体情形:人死后殓入长方形的木匣,停灵于堂,同时购置火葬葬具,请被称为“阿叱利”的密宗佛教经师择吉出殡日期,以佛教仪规做法事超度亡灵,在墓地火化场备好柴禾,于墓地适当位置开挖圆形墓坑。出殡日,以书写梵文咒符的引路幡为先导,家人和村民在一片哭泣声中簇拥灵匣送至墓地火化场,置灵匣于柴禾上,依时辰在“阿叱利”经师诵经声中点火焚尸,烈焰熊熊,孝子伏乞下跪致哀。待火熄灰冷后,拣烧骨由经师贴上金箔,朱书梵文咒符,小心装入罐内,再放入外罐,盖严盖子,下葬于墓坑,填土时在葬罐上方竖一块天然的坟标石,殡葬即告结束。
棺葬取代火葬是中原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与一些少数民族火葬习俗不同,中原汉民族历来推崇棺葬,历史悠久,已形成规范的儒家葬俗葬制。然而,受佛教影响和为数不少的无地平民死无葬身之处等原因,火葬现象仍久禁不绝,《水浒传》中武大郎遇害后,焚尸葬骨的情节反映了这种情况。汉统治阶级视火葬为“惨烈至极,无复人道”,宋元明清均有禁令,如《大明律·礼律》规定,违者“杖一百”、“杖一百流三千里”。明朱元璋平定云南后,实行屯田制,改土归流,大量汉人移居云南,开始在云南推行棺葬,禁止火葬。然而,改变数千年形成的意识绝非一日之功,火葬习俗仍禁而不绝,故而出现棺葬与火葬并存的历史遗存,这种现象最有代表性的是李元阳的墓葬。
李元阳是明代中期大理名士,嘉靖壬午(1522年)科乡试得云贵第二名,27岁应嘉靖丙戌(1526年)科会试登进士榜,先后任江西分宜县令、江苏江阴县令、户部主事、湖北荆州知府,嘉靖二十年(1541年),年仅44岁时愤然辞官归乡。李元阳回大理后,热心社会事业,兴办书院,潜心教育,编修《大理府志》和《云南通志》,名声卓然。万历八年(1580年)去世,享年84岁,以棺葬礼安葬。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在抢救性发掘李元阳墓时,意外发现是火化后将火葬罐装入棺椁之中安葬。对这个情形的合理解释是,李元阳极不情愿舍弃白族传统火葬习俗,又不能违背朝廷火葬禁令,故而折衷行之。朝廷命官出身的人尚且如此,平头老百姓的事就更难管了。
象眠山墓地考古发掘成果告诉我们,早在一千多年前,火葬文明已在鹤庆白族地区兴起,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由于棺葬俗制的强势推行,导至火葬文明逐渐消失。以火化为标志的现代殡葬俗制,是以唯物论和现代环保理念为指导的全新殡葬文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必然。我们要在回望历史中自觉融入现代文明的理念,努力促进眼下的殡葬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书目:
1.《鹤庆象眠山墓地》(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鹤庆县文物管理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
2.《大理历史上的人和事》(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鹤庆县原人大主任 段茂仁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