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典型风采 > 正文
科技发展结硕果 产业开发拔穷根——记祥云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赵祖龙
更新时间:2020-04-10 15:41:59来源:云南老干部网阅读:
    赵祖龙,男,汉族,中专文化,中共党员,1939年11月生。 1959年9月从大理农校毕业后,赵祖龙同志告别了生养他的故土——红河开远,来到大理州祥云县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40年的工作中,他曾任祥云县农业局副局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获得高级农艺师专业技术职称和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1999年12月退休后,担任起了祥云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他始终秉持共产党员宗旨,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专长,团结带领他的团队,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赵祖龙的事迹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认可,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老区工作者”,荣获“红色思源勋章”,2012年被评为“全国支持和促进老区建设发展先进个人”,荣获“红色思源荣誉章”,2018年荣获“中国革命老区建设特别贡献奖”和“全国老区宣传特别贡献奖”,2019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祥云干部群众由衷地评价他是祥云的“杨善洲”。
 
云南红梨金灿灿  农民致富奔小康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赵祖龙同志带领着他的团队,就如何凝聚银发力量,聚焦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们经实地考察、市场调研后,找到了一条发展云南红梨产业的致富路。最先在刘厂镇大波那村引进云南红梨,种植534亩,建立“云南红梨示范基地”,创新了“大群体、高密度、规范化、宽行距、窄株距”的栽培模式,研究制定的祥云县云南红梨A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成为全县红梨生产的规范技术。
    在发展“云南红梨”产业中,赵祖龙同志指导帮助泰鑫科技公司在王家庄村大箐山上建起泰鑫庄园,并应聘担任总规划师、设计师和技术顾问。在泰鑫庄园的带动下,推动王家庄村的农户种植红梨1000多亩,带领王家庄农民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赵祖龙同志又指导大波那村建立完善了“公司+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注册了“大勃弄洪腾牌彩云红梨”“滇府牌泰鑫红梨”等商标,在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连续三届荣获金奖,被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2018年,全县建成3.12万亩的红梨种植基地,产量达1.28万吨,年产值近两亿元,打造了一个亿元产业,带领农户种植红梨奔小康。
 
豌豆开花一片片  情系乡亲致富路
 
    在成绩面前,赵祖龙同志没有自满、没有止步,又把目光投向发展新的产业。结合祥云实际,他又带领团队全面分析了自然资源潜力和市场前景,大力推广烤烟地套种秋豌豆技术。组织生产技术指导组,深入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向农户宣讲种植技术,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使农户认识到秋豌豆种植不占田地、见效快、收益高,有效激发了农民积极性,纷纷播种秋豌豆。
    2015年,农户在祥云县老促会和老科协组织指导下,利用烤烟地套种秋豌豆6万亩,年产值达3亿多元。2016年,全县烤烟地套种秋豌豆的面积发展到80457亩,净增20457亩,增幅达34.9%。2017年,祥云县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阶段,赵祖龙把飞龙忠玉扶贫基地列为老促会、老科协的联系点,动员56户贫困群众入股合作社,参与入社分红,每户每年可分红5000元,每年促进贫困群众增收300万元。几经努力,他率领老促会、老科协把种植秋豌豆打造成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为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淡薄名利守初心 银发聚力霞满天
 
    如今,赵祖龙已年迈80岁,却精神烁烁,乐观豁达。2016年5月份,他患病毒性带状疱疹住院。虽身卧病床,但他心里却牵挂着产业扶贫,每天把老科技工作者召集到病房研究工作。2018年2月,他下乡工作手被摔成骨折,县领导到医院看望他时,他避而不谈伤情,一直汇报应怎样抓产业扶贫,如何增加群众收入。
    要彻底地拔出穷根,关键还要消除思想上的“贫瘠”。在祥云县的刘厂镇王家庄村,坐落着1921年秋就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烈士王复生和云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王德三的故居。秉持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传承红色血脉的心愿,赵祖龙同志率领老促会的同志精心研究,形成了《王家庄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建议》,并积极奔走,争取各方支持,推动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同时,他带领老促会创办《红色祥云》会刊和《老区建设》简报,发行32期、33期,编辑出版了《革命老区——祥云》《晚霞情》大型画册。通过红色文化传播,在祥云县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弘扬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拼搏奋斗的革命老区精神,教育引领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教育好下一代,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所在,2013年,赵祖龙同志被表彰为全县先进工作者,领到5000元奖金后,他第一时间将钱全部捐赠给王家庄小学,学校靠这笔钱成立了“赵祖龙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孩子们求学上进。
    当“全国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全国支持和促进老区建设发展先进个人”的勋章挂在赵祖龙胸前时,他淡定地说:“帮助人民富起来,是我们老干部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通过赵祖龙同志和他带领下的老科协20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提振了当地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赵祖龙就是这样一个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辈子做好事的人。他以高度的政治站位,以心系群众的博大情怀,凝聚银发力量下基层,与全县人民一道努力奋进,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谱写了一曲曲“聚焦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时代凯歌,在彩云之南的红土地上,绘就出了精彩晚年!(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49号 邮编:65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