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立足工作实际,探索建立离退休干部政治学习委员会(以下简称“学委会”),以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四就近”为重点,推进离退休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破局解难,探索建立离退休干部管理“双重体系”。麻栗坡县积极破解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中“组织覆盖不足、服务网络断层、资源优势闲置”等难题,探索建立离退休干部政治学习委员会,通过“三个重构”破解难题。重构组织体系。构建跨单位、跨行业的开放式学习型组织,按照退休人员和组织关系进社区“双进”要求,根据离退休干部户籍或常住地就近推荐老同志加入离退休干部学委会和党支部,让所有离退休干部全覆盖找到“组织”。重构服务链条。退休干部实行所在单位和学委会“双重管理”,将管理半径从“单位包干”延伸至“社区兜底”,形成15分钟服务响应圈。重构功能定位。将学委会打造成为集政治教育、生活服务、作用发挥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填补中共党员以外的离退休干部的组织管理空白。
创新机制,推动学习委员会运行管理“三个规范”。着力打破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学委会和老年协会各自为阵的状态,围绕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制度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三个方面不断优化工作举措。强化党建引领,规范组织设置。将全县29个离退休干部学委会、32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整合为39个离退休干部学委会,并在每个学委会上成立党支部,实行党支部书记和学委会主任“一肩挑”,学委会班子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2至4人,实现学习教育、开展活动、管理服务、组织保障“四个统一”,推动组织从“分散型”到“凝聚型”转变。突出务实管用,规范制度机制。制定《麻栗坡县离退休干部政治学习委员会管理办法(试行)》《学习活动制度》《关心关爱制度》,明确成员、组织、任务等,制度化推进学委会建设。明确“固定学习日”,就近组织所有离退休干部集中开展学习,其中县城内的学委会坚持每月10日集中学习,乡镇的学委会坚持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线下集中学习。逐步构建起县委老干部局牵头,挂联单位、原单位、社区各方参与的工作体系,打破组织隶属单线管理“屏障”,构建多方资源统筹“格局”,形成一方隶属、多方管理的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机制。统筹各方资源,规范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主阵地作用,整合利用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社会资源以及乡镇、村(社区)活动场所搭建共享活动阵地26个,采取提前预约等方式将机关单位活动室、工会之家、村(社区)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免费向所有离退休干部开放,确保各学委会学习活动有阵地。
强化引领,实现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四个就近”。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学委会”的组织优势,持续深化理论学习、关心关怀、助力发展等载体,实现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关心照顾和就近发挥作用常态化。在就近学习上提质效。学委会突破传统理论学习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空间聚合+情感浸润+行动转化”的立体化教育体系,通过“集中学习+分片研学+送学上门”三轨并行的制度化学习机制,将党的创新理论、边疆政策法规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依托老山主峰、烈士陵园等红色地标开展“重攀老山主峰、追寻先烈足迹、弘扬红色文化”“走边关、涂红情、描界碑”“唱国歌、升国旗”等沉浸式学习活动,定期举办“我和红色有个约会”观影思政课,学习活动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90%以上,实现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确保所有离退休干部学习不“掉队”。在就近活动上增特色。满足离退休干部多样化文体活动需求,协调乡镇、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场地等资源,依托学委会建设家门口老年大学13个,增加学位650个,离退休干部能在乡镇、社区就近参加太极拳、民族舞蹈、气排球等文艺活动和体育锻炼,有效解决了县老年大学学位紧张、距离遥远的难题,使“老有所乐”成为学委会工作的新常态,老同志由“社区养老”变“社区享老”。在就近关心照顾上暖人心。发挥学委会成员彼此熟悉、居住地临近的优势,实行学委会成员结对互助,对“空巢”、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精准制定“一人一策”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案,落实“五登门五必访”工作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有人引、学习活动有人帮、生活情况有人问、困难问题有人解。在就近发挥作用上见实效。依托学委会组建银发志愿服务队39支,招聘经验丰富、专业特长突出的银发专家进驻“兴边富民工作站”,适时组织离退休干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当好村(社区)人民调解员、社会维稳信息员、党的政策宣传员、困难群众帮扶员、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员、市场监督情报员、生态文明守护员、青少年健康成长辅导员等,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出智出力。2024年以来,通过学委会收集意见建议138条,发动离退休干部参与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