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老年大学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文化赋能、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边疆老年教育新路径,为全国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腾冲智慧”。
文化铸魂,让银龄教育“有根有脉”
立足“极边第一城”资源禀赋,将红色基因、非遗传承融入教学活动,让银龄教育“有根有脉”。红色游学激荡初心。政治引领作为主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化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依托滇西抗战纪念馆、艾思奇故居等红色地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银发先锋”讲述边疆发展故事,年均开展红色主题活动4场。非遗课堂活态传承。开设非遗剪纸艺术、女子洞经、云南花灯等课程,培育非遗传承人,累计培育学员200人次。女子洞经乐团登上元宵节开幕式舞台,花灯班级在全市各类演出表演超10场。跳活民族文化基因。立足边疆多民族交融特色,课堂上将阿昌族蹬窝罗、傣族嘎光舞、傈僳族三弦舞、佤族等原生态舞蹈融入教学,佤族舞蹈《三声鼓响》在北京“新时代·中国梦”全国优秀节目海选文艺交流大赛桂林站中荣获金奖,成为边疆文化交融的“银发名片”。
跨界破圈,让学习体验“有声有色”
打破传统办学边界,构建“教育+”多元生态圈,让学习体验“有声有色”。游学养融合。打造“高黎贡山生态课堂”“和顺古镇人文讲堂”等品牌,借助“第二课堂”,学员们纷纷走进火山热海、和顺古镇、银杏村等景区研学实践,实现“游中学、学中养”。2025年开学以来,全校63个班级均已开展“第二课堂”。数字化赋能。积极借力中老协“网上老年大学”、保山市“云霞课堂”等线上课程,开设智能手机应用、计算机等通识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老年学员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创建学习社群。积极搭建各专业学习社群,如文学交流群、摄影爱好者群等,让他们在社群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社群内定期举办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摄影展览等,为学员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习不再孤单。
服务社会,让银龄力量“有为有位”
引导学员从“受益者”变身“贡献者”,实现老年群体社会价值,让银龄力量“有为有位”。小家腾飞我来育。通过开展银龄关爱助学、宣讲、书画展等系列活动,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孩子们带来关爱与指导,以实际行动践行“小家腾飞我来育”的理念,为社会发展和下一代成长贡献银发力量。组建多元队伍。组建“五老”宣讲团、老干部宣讲团、夕阳红宣讲团3个,夕阳红志愿服务队、金辉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5支,积极探索“党建+老年教育+社会治理”模式,将课堂和实践延伸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为实现老年群体社会价值奠定坚实基础。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党建+正能量”“银发聚力兴腾冲”“锦秀芳华”等活动,让老年大学成为释放正能量的主阵地,开展课外活动362次、服务群众近3.5万人次;到农村、社区开展辅导105次、辅导群众1582人次;到农村、社区演出83次,服务人数3672人次,切实将老年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今后,腾冲市老年大学将探索“旅居式老年教育”新模式,让更多银龄群体在“老有所学”中实现“老有所为”,为边疆地区老年教育谱写新时代华章!
作者:李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