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发挥作用 > 正文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伍爱民:一刀一纸,匠心传承剪纸传奇
发布时间:2025-01-06 16:19:10来源:“金色云岭”微信公众号阅读:
 
   伍爱民,原云南省蒙自县工人俱乐部主任,副研究馆员。退休前,他长期从事宣传工作,从版画、黑板画中逐渐积累艺术修养,并醉心于剪纸技艺,曾先后获“全国优秀职工文化工作者”“云南省优秀工会干部”荣誉称号。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刀刻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中,刀笔生辉,生动实践“艺术当为乡梓谋”。
\
   
   以刀为笔,他是歌颂时代的“伍主任”
 
   伍爱民手指上遍布的老茧和刀疤,见证了一名艺术家的辛勤付出和高超技艺。他常常连续八九个小时端坐桌前,右手入刀、抽刀,左手按住起落处,一刀接一刀不断地沿着线稿推进,生动的图案随着刀尖游动跃然纸上。
 
   在退休后的18年里,他创作了美术、剪纸作品300余件发表于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剪纸作品《牧羊归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先后当选中国文联民间艺术中心特聘剪纸艺术家、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并被中国文联艺术中心授予“全国德艺双馨剪纸艺术家”称号。
 
   伍爱民说:“艺术只要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找准切入点,就能承载历史的期许,与时代和社会产生共鸣,在赓续传统与创新发展中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红河州是云南早期革命的摇篮和沃土,伍爱民成长于此,爱国拥军是刻在骨子里的血脉。2014年,他应邀创作《红河兵事》石刻壁画。潜心创作的两个月里,他闭门谢客,一头扎进文献典籍和形象素材中研究,仅草图就画了30余幅并几易其稿,完成的13幅作品塑造了150余个群像人物,是红河州第一件系统反映近代以来军事题材的大型艺术作品,镶刻于边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娓娓讲述着红色历史。
 
   
   匠心耕耘,他是传承文化的“伍老师”
 
   在伍爱民的影响下,两个女儿继承了剪纸、绘画技能,大女儿还与父亲一起入选蒙自市市级非遗项目“刀刻(剪)纸技艺”传承人,并办起了传习班。而事实上,在时代的变迁中,剪纸艺术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起初的两年,剪纸传习班只有四五名学生上课,女儿一度想过放弃,伍爱民却坚定地说“我们热爱这门艺术,所以要坚持,更要把它传承下去。”随着文化自信不断深入人心,他们的坚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剪纸,喜欢剪纸,如今的传习班已扩展到400多人的规模。十余年来,先后招收学员2万余人次,100余人次在国家级剪纸展览中获奖。他还深入学校、机关、社区开展非遗剪纸传承公益活动100余场,受益人数1.2万余人。
 
   “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更加坚定了伍爱民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心。2017年,年逾古稀的伍爱民到红河县车古大寨等地收集民族民间剪纸刺绣图案,白天一户一户地访,谦逊地向手艺人请教,夜里宿在百姓家整理资料,最后策划编辑了《绮丽的山花--红河县民族民间剪纸刺绣图册》一书。除此之外,他执笔的《民间剪纸艺术基本概述》入编《中国民间剪纸论文集》,先后出版《浅论红河县民族剪纸、刺绣的风格和特点》等8本专辑,为文化传承留下印记。
 
   
   善行义举,他是温暖人心的“伍爷爷”
 
   老骥伏枥步未歇,余热生辉映初心。退休后的伍爱民热心于公益事业和文化活动,多次参加慈善活动,义卖作品筹集的善款,均无偿用于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对家庭困难的求学者,他一律免费授艺。父母双亡的小郝同学一学就是八年,上大学后,每逢假期就主动回到传习班做教学小助手。和小郝一样受到“伍爷爷”帮扶关爱的孩子,每年都有二十余名。
 
   他带领一群退休干部成立了“碧色书画院”,走遍红河州13县(市)开展文化下乡活动100余场次。足迹最远到了边境线上的绿春县骑马坝乡,十余个小时的车程蜿蜒颠簸导致身心疲累,但看到当地孩子殷切的眼神,他强忍身体不适,一下车就开始俯身作画。群众越聚越多,伍爱民手笔不停,待送走最后一位老乡时,他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而这样的书画惠民活动,他坚持了十多年,赠送作品5000余幅,身体力行地关心下一代和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从“伍主任”到“伍老师”“伍爷爷”,伍爱民用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用剪纸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践行了一名退休干部“夕阳余热再生辉”的初心与使命。
 
 
X

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49号  邮编:650032  电话:0871-63993715,6399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