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剑川县老年大学诗词书法摄影班开展采风活动
2024年11月11日,剑川县老年大学在桑岭村、新仁村开展采风活动,共有60余人参加。
在中国传统村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桑岭村,全体学员听取了介绍。桑岭村是剑川县千年古村之一,民风淳朴,多民族世代聚居和睦相处。桑岭村的古树很出名,“桑岭古木”是“剑阳八景”之一,现存古树170多棵,以黄连木、流苏树和滇朴为主。树龄最高为480多年,树高约10米,主要分布在桑岭村黄龙潭、甘龙潭周边和南沙沟一带。
剑川县金华镇桑岭村,是一个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多民族聚居、记得住乡愁的千年古村落。近年来,全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护好绿水青山,体现村庄特点,留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1988年,桑岭村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14年被评审认定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在桑岭村,汉、回、白多民族世代聚居、和睦共处,民族风情浓郁。到了秋天,古老的黄连木叶子由绿色变为橙黄色或深红色,一片姹紫嫣红,引来八方游客纷纷打卡留影。乡愁馆墙上、桌上的老照片、老物件,展示了桑岭村的过往,留住了桑岭村的记忆。馆内共收集了一百余件展物,馆中的老物件、老相片均由群众自发捐赠。展馆详细讲述了桑岭村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故事。
依山傍水、古树成群、花海浪漫,在桑岭村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美。千百年来,桑岭村各族群众在古木、田园、山水间繁衍生息、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和谐桑岭、生态桑岭、人文桑岭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铺展开来。
在古树下、古井边,学员们开展了拳剑活动,摄影班学员举起相机或手机,按动快门,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画面。通过采风活动,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野外采风活动的惬意,沉醉其中,既丰富了生活,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灵,可谓一举多得。
大家从桑岭村来到新仁村非遗布扎传承馆,杨银梅,剑川县金华镇新仁村人,云南省非遗项目白族布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大理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白族布扎传习所负责人,剑川聚艺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2019年她被评为云南省非遗项目白族布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剑川白族布扎选取的题材多为十二生肖、白族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和代表吉祥如意的物品。按剑川当地白族习俗,每逢五月端午,儿童都在胸前挂一串布扎,用以驱邪镇恶,祈求平安,以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近年来,“非遗+旅游”已成为一种常态,活态传承让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剑川布扎在一代代传承人的进一步创新制作下,布扎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备受游客青睐。
近年来,剑川布扎工艺传承人杨银梅不断创新,将原来的十余种布扎造型扩展为现在的渔樵耕读、牧童吹笛、松鹤延年等多个品种,无论是造型还是配色,都带着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逐渐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白族布扎刺绣品独特的文化风韵。
在自己一步步掌握扎实的白族布扎手艺后,她没有敝帚自珍,而是像自己的老师和无数前辈一样,将传承剑川白族文化、传扬白族布扎制作技艺作为自己的使命。她带着布扎原材料、成品和技艺,一次次走进学校、乡村开展布扎培训,让更多人认识布扎、支持布扎,更是通过培训让众多农村姐妹掌握一技之长。自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布扎推广活动40场次,500多人通过活动体验了布扎制作;组织剑川布扎培训10期,100名妇女姐妹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了布扎制作技艺。做到了“坚守传承铸绣心,指尖锦绣绽芳华”。
布扎作为一种传统非遗文化,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杨银梅家布扎的最大特色是刺绣和布扎有机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她家的小院已经接待过不少慕名而来的大学和私人团队开展研学活动。杨银梅还带着布扎远赴昆明、北京、山东、浙江、江苏、缅甸展出,宣传了布扎。在自身技艺不断精进的同时,杨银梅还带着布扎原材料、成品和技艺,一次次走进学校、乡村开展布扎培训,让更多人认识布扎、支持布扎,更是通过培训让众多农村姐妹掌握了一技之长。2016年以来,她累计开展布扎推广活动近50场次,1000人通过活动体验了布扎制作,100多名妇女姐妹通过学习掌握了布扎制作技艺。
在布扎传承馆,学员们在品尝本地风味农家菜的同时,还能惬意地欣赏丰富多彩的白族歌舞乐表演,可以享受“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的服务。学员们热情高涨,有的蹁蹁起舞,有的挥毫泼墨,有的摄取美景,有的切磋技艺,其乐融融。剑川县融媒体中心对此次活动进行了专题采访。全体学员合影留念。
剑川县老年大学帮助老年学员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共同书写剑川县老年教育新篇章。张越生为此次采风活动撰联:书法摄影楹联个个献精品;舞蹈剑拳弹唱人人展艺才。
撰稿:欧阳子龙
发布时间:2024-11-18 15:05:43来源:云南老干部网阅读: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