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典型风采 > 正文
守初心担使命 他们是新时代的老英雄之个人篇(下)
更新时间:2020-01-13 14:41:09来源:云南老年报阅读:
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赵祖龙:科技助农结硕果
\
    赵祖龙,中共党员,1939年11月生。在40年的工作中,他曾任祥云县农业局副局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1999年12月退休后,他担任起了祥云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他始终秉持共产党员宗旨,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专长,团结带领他的团队,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干部群众都由衷地称他是祥云的“杨善洲”。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赵祖龙带领着他的团队,经实地考察、市场调研后,找到了一条发展云南红梨产业的致富路。他们最先在刘厂镇大波那村引进云南红梨,种植534亩,建立“云南红梨示范基地”,创新了栽培模式,研究制定了祥云县云南红梨A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在发展“云南红梨”产业中,赵祖龙指导帮助泰鑫科技公司在王家庄村大箐山上建起泰鑫庄园,并应聘担任总规划师、设计师和技术顾问。在泰鑫庄园的带动下,推动王家庄村的农户种植红梨1000多亩,带领王家庄农民走上致富路。近年来,赵祖龙同志又指导大波那村建立完善了“公司+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注册了“大勃弄洪腾牌彩云红梨”“滇府牌泰鑫红梨”等商标,在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连续三届荣获金奖,被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2018年,全县建成3.12万亩的红梨种植基地,产量达1.28万吨,年产值近两亿元,打造了一个亿元产业,带领农户种植红梨奔小康。
    在成绩面前,赵祖龙同志没有自满、没有止步,又把目光投向发展新的产业。结合祥云实际,他又带领团队全面分析了自然资源潜力和市场前景,大力推广烤烟地套种秋豌豆技术。
 
 
刘超仁:带领乡亲致富是我的责任
\
    刘超仁是西畴县兴街镇岔河小学退休教师,现任西畴县兴街镇江龙村党支部委员。他51岁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回到家乡江龙村,20年来,他带领群众因地制宜苦干实干,把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文明村。
    1999年,刘超仁回到家乡,江龙村缺水少土,生存条件很差,全村年人均收入还不到300元,面对父老乡亲的贫困状况,刘超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怎样才能让群众相信我?”刘超仁左思右想,深切感觉到只有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才能真正带领群众,于是萌生了入党的念头。2004年,经过组织考察,刘超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刘超仁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道,积极建言献策,认真谋划着村里的发展。经过一番调研,他建议党支部,把桔子列为江龙村重点产业,开展规模化种植。在支部的支持下,他积极组织村民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种植技术,从建水引进桔苗栽种,经过几年发展,全村种植了460多亩七八个品种的桔子、柚子等,桔子等经济林果的种植不仅为江龙村增添了绿色的生机,还为乡亲们栽下了“发财树”“摇钱树”,每年可为群众户均增收上万元。  
    为了壮大产业基础,刘超仁和支部班子又积极组织群众外出务工,买车搞运输,开展生猪养殖和自主创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如今,全村68户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没有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甩掉了“贫困帽”,成了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富裕村。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刘超仁多次向支部建议,向上级积极申请把江龙村列为新农村建设村,但因为当时建设指标有限,群众的愿望未能实现。不过刘超仁并没有因此退步,“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靠要来的。”他多次在支部会议上建议:列入新农村建设指标要干,暂时未列入指标也要干。他动员群众率先在全县轰轰烈烈地掀起了自建小康村的热潮。
    借助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东风,刘超仁在支部的带领下,积极组织群众稳步推进江龙村石漠化治理。如今,江龙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32%提高到现在的80.4%,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明村、生态村。
 
张兴伟:守护青山与“猿”为伴
\
    1987年,张兴伟从部队转业到景东县无量山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所工作。从此,他和“两山”结下了大半辈子的情缘。他用双脚丈量大地,走遍了35167公顷的保护区,遍访了周边578个自然村,为无量山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先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
    2007年张兴伟退休了,但他依然牵挂“两山”。当看到保护区边缘仍有不少土地荒着,存在群众随意放牧破坏生态的现象,他马上到县林业局协调树苗,背上行囊开始植树造林。雨季来临,树木种植难度大,他不为所动,为了抢节令,他自掏腰包请人种树。他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一种就是3年,现在百亩杉林已成材,成为防风固土、隔绝外界破坏的天然屏障。这9000多株120多亩杉树的绿色成果,他全部都无偿上交给了国家。
    张兴伟在职时,申报GEF森林保护国际项目需要一张西黑冠长臂猿的图片,但被老百姓称为“风猴”的西黑冠长臂猿有影无踪、来去如风,画面非常难以捕捉。退休后,张兴伟一心想要拍摄西黑冠长臂猿的影像。这个对摄影、电脑一窍不通的60多岁老人开始“折腾”起来,没钱购置专业摄影摄像器材,就厚着脸皮“伸手借”,不懂拍摄就买书学,不会电脑操作就缠着年轻人学,知道有摄影师到景东采风,就主动争当向导积极诚恳地学,为拍摄做了一切尽可能的准备。
    2008年初,他带上摄影设备一头扎入深山,开始了8年与“猿”为伴的漫长拍摄工作。因保护区内禁火,他很多时候只能靠啃压缩干粮、喝山泉水来充饥解渴,独自在林海、峭壁跟踪、蹲守。
    2008年12月17日,他终于拍到第一张西黑冠长臂猿的照片,弥补了自然科学界的影像空白。这期间,他还坚持对“两山”保护区鸟类进行调查,全方位观测森林资源和物种,拍摄了几千份珍贵的照片与视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珍贵的科考资料。
    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管护人员加入到保护长臂猿的队伍中。有人问张兴伟:“老张叔,退休了不安安稳稳地闲着,成天跑山,不累吗?”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感恩大自然,为子孙后代负责,保护好我们永久的绿色银行。”
 

王声荣:科技兴农的奋斗者
\
    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王声荣,退休后十二年如一日扎根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把昭通市老科协打造成了离退休干部发挥正能量的重要平台,用一点一滴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科技扶贫之果。
    2007年,王声荣同志从市人大农工委主任岗位退休后,受聘成为昭通市老科协的顾问,2014年换届后任会长。王声荣深知,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没有后劲的脱贫。为此,他把产业培育视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率领团队全力以赴开展工作。为了培育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他常年奔走于乡村,带领协会会员创建了31个科技示范联系点,积极培养依靠科技支撑、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运营的科技扶贫典型。
    为打造富民强市的苹果支柱产业,他带着资料、扛着苹果样品多次到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多方支持。他积极参与“红富士”优质苹果推广种植,推动实现40万亩苹果种植,帮助老科协多家会员建设交易场所、物流中心,为昭通苹果产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培植榛子产业,他全力组织引种大榛子在全市18个不同区域试种,从52个品种中筛选出4个最适宜昭通种植的良种,在-3℃的试验地里,不顾寒风刺骨,手把手指导农户育苗、养苗。
    为助贫困户脱贫,他广泛调研,发现养蜂产业可成为农户脱贫摘帽的“短平快”项目,他带领协会会员帮助威信县斑鸠村联系示范户任正春建设“中华蜜蜂养殖研究基地”,推动该村养蜂1100多箱,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食品“寿环土蜂蜜”的认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他又带领会员组织开展系列养蜂培训,2018年全市养蜂业发展到8万多群,成为了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此外,他还带领会员成功帮助昭阳区花鹿坪村农户施宗成开办年出栏量达1200多头的规范化黄牛养殖场,黄牛日增重达4.3斤,带动周边10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主办 版权所有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昌路249号 邮编:650032